一、背景 AI制药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数字生物学(用于生物系统建模、药物靶点发现、开发个性化药物、疾病理解等)、计算机药物发现(包括分子生成、结构预测、虚拟筛选、分子对接设计、预测分子动力学等)、实验室自动化(用于缩短药物发现设计-制造-测试-分析周期、高通量筛选、先导化合物优化、制剂开发等)、AI辅助临床试验等。AI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缩短试验周期、节省成本、促进新事物发现、提升试验成功概率等,根据英伟达公开资料,使用AI技术可使药物早期发现(涵盖靶点发现与验证到先导化合物优化)所需时间缩短至1/3倍,成本节省至1/200倍。 AI医疗市场前景广阔,细分赛道进展较快。据预测2024年中国AI医疗市场达到60.6亿元,5年复合增速达到53.1%,目前具备先发优势的细分赛道集中在医学影像识别、药物开发、病理诊断等,其中AI制药发展最为迅速,有望助推CXO研发效率提升。 二、简介 医药外包服务行业(CXO)是依附于药物研发、生产的外包产业链,形成了CRO(合同研究组织)、CMO(合同生产组织)、CDMO(合同定制生产组织)、CSO(合同销售组织)等细分子行业。CRO公司和CDMO/CMO公司分别在研发条线、生产条线上贯穿药品生命周期。 近些年,因为全球老龄化的问题,大量初创制药公司成立,医药公司的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新药研发成本也居高不下,叠加中国的工程师红利等因素,海外巨头的订单快速向大陆转移,导致国内CRO行业的增速远高于药品销售额的增速,行业景气度高。 市场空间方面,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全球CRO服务收入2020年增长至67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7%。预期将于2024年达到960亿美元,2020年-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3%。 国内方面,数据显示,我国CRO行业规模已从2011年的136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67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CAGR)超过20%,并且接下来三年CAGR大概保持在20%到25%。另据业内预计,到2023年,中国的CRO市场规模预计或将会达到172亿美元。 从政策上看,纲领文件指引、注册审批改革和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推行,均对CRO在我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其中,注册审批改革的推行,将创新药的审批时长缩短了近一半,不仅提升了效率,也提升了各个阶段参与者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了CRO行业的发展。 三、产业链 医药合同外包服务(CXO)按产业链环节划分,可以分为医药合同研发服务(CRO)、医药合同生产服务(CMO/CDMO)、以及医药合同销售服务(CSO),覆盖从前期研究到销售流通的医药全生命周期。其中,CRO企业专注于医药发现研究服务;CMO/CDMO企业专注于医药生产服务;CSO企业专注于医药销售服务。 医药CXO行业上游主要负责医药原材料与生产设备供应,包括器官活体、生物活体、生物试剂、生产设备、精细化学品等,多数CXO企业拥有固定合作的原材料供应商;中游是药品生产服务环节,包括研发方案设计、大规模生产、审批上市,主要模式分为CRO、CDMO、CMO,三者覆盖新药研发生产过程,下游是制药企业,主要负责购买药品再销往医疗服务机构。 四、分析 中邮证券在医药生物行业周报中指出,医药板块分化明显,CRO已到布局之时。CRO板块前期受海内外一级市场投融资不景气,中美关系及COVID-19大订单等多因素扰动,整体估值出现快速回撤,但相信随着行业内部分优质公司业绩和医药一级投融资市场都有望在2023年Q1出现加速回暖,板块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双升。 海通证券认为,CRO未来长期成长性比较确定,是因为近年来我国临床试验发展迅猛新药研发需求骤增。近年来,为推进药品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我国持续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药品创新,各药企也在政策利好下积极投入创新研发。 太平洋证券研究发现,现阶段国内多家知名CRO公司屡屡携手AI科技公司,加快创新转型保持竞争优势。药物研发外包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近年来维亚生物、成都先导、合全药业、皓元医药、美迪西、泓博医药、泰格医药等国内知名CRO与AI技术相关的科技公司间的高频合作,反映了国内CRO巨头们对AI技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降本增效的作用的认可。此类合作可为国内CRO在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成本和响应速度的优势,对于以算法、算力为核心优势的科技公司而言,亦是技术验证与价值转化的绝佳机遇。 太平洋证券认为,短期来看,即将进入2022年年度报告以及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集中披露时期,建议关注市场估值低、业绩弹性大的标的,例如麻药/止血药、中药处方药、部分消费医疗等领域有可能随着医院手术量和消费医疗服务的复苏而实现较好的增长。中长期来看,医药板块估值仍处于底部区间,疫情稳定后诊疗复苏、企业经营边际改善,以及部分集采政策预期向好的刺激呈现良好的反弹势头。从基本面出发,考虑到估值与业绩增速匹配性,我们建议继续建议关注边际改善带来估值反弹。1、高端医疗器械快速发展,替代进口步入攻坚期(1)进口替代:开立医疗、澳华内镜、海泰新光、惠泰医疗、微电生理、华大智造、联影医疗。(2)出海掘金:迈瑞医疗、新产业、安图生物、南微医学、祥生医疗。(3)消费器械:普门科技、鱼跃医疗。 重要声明:以上内容由通达信软件整理提供,投资者使用前请予以核实,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