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斌 上海报道 在今年“中特估”概念火爆背后,其实也和ESG投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ESG角度看,上市国有企业发布ESG报告的比例远高于民营企业。 摩根大通亚太区ESG证券研究部主管Hannah Lee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正在推动国企加强ESG方面的资质认证和汇报,公司治理层面的机遇尤其值得关注。参考日本的经验来看,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也有关于加强日本企业治理制度方面的要求,这样的改革使得公司治理评分得到了提高,而ESG评级也随之得到了提高,日本企业当时的股权收益率(ROE)增长也与此息息相关。 (摩根大通亚太区ESG证券研究部主管Hannah Lee) 在Hannah Lee看来,中国企业的ESG评级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如果中国企业能够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那将会是一个重大利好,其中一些企业会受益更大,特别是能源、材料和公用事业板块的国有企业。 展望未来,ESG投资长期前景可期。根据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统计,2016年全球ESG资产规模为22.8万亿美元,2018年增至30.6万亿美元,2021年达到37.8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ESG资产总规模将达到53万亿美元,占全球资产管理规模(AUM)的三分之一。 除了公司治理层面的机遇,还有其他主题也存在投资机会。Hannah Lee告诉记者,现在气候投资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关注减缓气候变化,但在气候适应性领域存在投资不足的情况,这方面的投资机遇值得关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详细列出了在气候变化面前哪些重点领域可以准备,帮助整个社会未雨绸缪。 治理机遇下看好能源、材料和公用事业板块 21世纪:去年11月,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提出了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中特估)一词。投资者押注更广泛的国企将受益于政策助力,国企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上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用。叠加国企估值偏低,今年“中字头”国企股价一度涨幅可观。从ESG角度看,上市国有企业发布ESG报告的比例远高于民营企业。你觉得国企是否更值得投资? Hannah Lee:中国正在推动国企加强ESG方面的资质认证和汇报,公司治理层面的机遇尤其值得关注。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独立董事职责定位,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决策、监督、咨询作用,将监督职责的重点聚焦在公司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潜在重大利益冲突事项上。此外,《意见》还优化了独立董事履职方式,完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机制,建立独立董事专门会议机制,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及其披露等事项由审计委员会、关联交易等事项由独立董事专门会议事前认可。 《意见》不仅仅对于国企有影响,对于上市公司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企业的ESG评级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借此契机改善公司治理,那将会是一个重大利好,其中一些企业会受益更大,特别是能源、材料和公用事业板块的国有企业。 在治理方面分数比较高、排名比较靠前的企业,ROE也会更高,我们也注意到,在今年大规模的国企改革中,第一次把ROE作为关键绩效指标。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改革中,受益更多的会是国企。 参考日本经验来看,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也有加强日本企业治理制度方面的要求,这样的改革使得公司治理评分得到了提高,ESG评级也得到了提高,日本企业当时的ROE增长也与此息息相关。 气候适应性领域投资不足 21世纪:2022年ESG投资似乎面临了一些挫折,你对2023年以及更长期前景怎么看?长线投资者有哪些投资机会? Hannah Lee:2022年ESG主题的基金遭遇了很大挑战,在全球都是这样的趋势,背后的原因包括能源危机、去年市场向价值股的轮动等。但即便如此,ESG投资长期前景依旧可期,资产管理规模非常强健,对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ESG包含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责任)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带来了公司治理层面的机遇。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其他主题也存在投资机会,例如生物多样性投资,中国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兴趣越来越高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是什么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气候变化是首要因素。另一方面,如果能从生物多样性中找到基于大自然的解决方案,或许能够减缓甚至解决气候变化危机。 现在关于气候变化的基金有一千多只了,应对气候变化非常关键,需要快速加大减排力度。5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一份报告,警告未来五年全球气温可能会升至历史新高,并且很有可能短暂突破升幅1.5摄氏度这一全球升温关键指标。根据2016年生效的《巴黎协定》,各国承诺努力将全球气温平均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摄氏度以内,最好努力限制在1.5摄氏度之内。科学家认为升幅1.5摄氏度是一个关键临界点,超过1.5摄氏度后,特大洪灾、干旱、森林火灾和食物短缺的发生几率都会大增。 现在气候投资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关注减缓气候变化,但在气候适应性领域存在投资不足的情况,这方面的投资机遇值得关注。去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能源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详细列出了在气候变化面前哪些重点领域可以准备,帮助整个社会未雨绸缪。 21世纪:目前中国ESG投资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如何看待中国ESG投资的前景? Hannah Lee:目前中国大陆ESG资产管理规模在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中的占比是比较低的,只有1.2%,约430亿美元。但中国投资者对于ESG方面的投资需求非常旺盛,今年第一季度ESG资产管理规模比去年第四季度提升了5%,今年一季度推出了17只新ESG基金,去年一整年推出了62只基金。 ESG投资升温背后有不少推动因素,例如,去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发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实业投资指引》,提出探索开展可持续投资实践:探索建立既具有社保基金会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可持续投资管理体系;践行可持续投资理念,加大对ESG主题基金和项目投资,将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纳入实业投资尽职调查及评估体系。 加强ESG信息披露至关重要 21世纪:去年亚洲在ESG监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未来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与欧洲和美国相比,你如何看待亚洲的ESG监管水平?“漂绿”现象如何避免? Hannah Lee:从投资者角度看,当然希望有ESG信息披露的要求,如果没有相关信息,他们在投资过程中就没有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目前中国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ESG强制性披露要求,但是这方面已经在改善了,未来中国会在这个领域迎头赶上,预计会出台一些关于ESG披露和报告方面的强制性要求。 在ESG监管规则方面,亚洲、美国和欧洲等地都会有所不同。但是现在有一个趋势,大家会比较关注气候变化方面的强制披露要求,向符合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要求的方向进行转变。在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性别多样化等方面,亚洲落后于美国和欧洲。欧洲董事会中女性董事代表比例是40%,美国董事会女性代表是30%,而在亚洲只有16%~17%,当然现在亚洲也在努力,比如,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明确指出“成员全属单一性别”的董事会是不可接受的,进一步强调了对性别多元化的重视。 有一个规律,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中,如果有一个区域在ESG方面的监管规则比较领先,会渗透影响到其他区域,未来也希望全球ESG监管规则能够统一化、标准化。 另外,在ESG吸引到很多投资的同时,人们也比较担心“漂绿”现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监管。怎么能够避免呢?需要加强披露要求,这是避免“漂绿”的重要做法。另外,我们也希望看到ESG走向标准化,包括数据以及披露标准化,这还需要长期努力。 金融机构如何助力ESG投资? 21世纪:你觉得金融机构在助力碳中和、促进ESG投资方面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Hannah Lee:实现碳中和目标有很多不同的路径,每一家公司在减碳方面都有不同的职责和角色。金融机构在这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行业中也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联盟。绿色转型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金融机构需要提供融资方面的安排。 金融机构还可以帮助一些有折损的资产进行转型。比如火电公司,假设原本可以运行二十年,但是现在只运行了十年,直接关停会带来不小损失。发达国家的燃煤电厂可能本来就已经快到生命周期尾声了,关停不太可能会产生太大损失,但是在亚洲新兴国家,很多设施都是新建的,还没有完全折旧,需要进行转型。 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AI)在各个行业迅速兴起和应用,一些投资者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投资者监控和跟踪企业在ESG方面的努力,推动企业和社会变得更好。你怎么看待AI对ESG投资的影响? Hannah Lee:AI的风险和机会存在于各行各业,AI对ESG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用AI监控和汇报企业在ESG方面的进展,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数据和透明性。AI在ESG当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气候变化,机会点在于用AI进行监控,预警早期的灾难风险,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避免气候变化带来更加恶劣的负面影响,目前气候适应性这方面的投资也是不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来源网址:https://www.sohu.com/a/681168177_121255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