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怎样发力?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刘明。 人口要素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 问:如何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和新常态? 答: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认识、适应、引领我国人口发展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 我国在人口总量保持较大规模的同时,人口综合素质实现稳步提升。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新增劳动力更是达到14年。加之健康状况改善、劳动生产率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壮大,人口要素完全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 在老龄化成为基本国情的大背景下,我国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健康状况持续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8亿。但坚实的物质基础、充足的人力资本、深厚的孝道文化,让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有效应对。老龄化也同样蕴含发展机遇,比如银发经济潜力巨大。 总体来看,我国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人口数量和质量完全能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确保人口长周期可持续发展 问:如何把握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答:人口高质量发展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造性回答好人口发展的时代之问。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解决好人口发展的动力问题。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全方位提升人口教育程度、健康水平、文明素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确保人口长周期可持续发展,稳定新成长高素质劳动力供给。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解决好人口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产业随功能走、人口随产业走、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间人口均衡布局、合理集聚、有序流动,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有针对性地完善人口政策,促进人口规模和分布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相适应,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解决好人口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树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全球视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人才国际交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人才。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解决好人口发展的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普惠性、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全方位提高人口质量 问:面对新形势和新常态,如何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 答:坚持问题导向,以系统观念整体谋划相关配套政策,重点把握好以下三方面: 全方位提高人口质量,厚植人口综合竞争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口思想道德素质。 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着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扩大普惠性托育、学前教育有效供给,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激发全年龄全人群活力,积极涵养人力资源。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消除性别歧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保障老年人参与文明实践、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科教文卫等事业的权益。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 问:下一步,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哪些重点考虑和安排? 答: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聚焦人口高质量发展,着力完善相关经济政策及配套措施。促进人口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提供人才支撑。推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健全人口统计监测体系,完善公共资源与人口挂钩机制,促进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公共服务配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效对接。 二是聚焦人口发展客观需求,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强化民生保障。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医疗、社会服务领域民生保障水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加快布局新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健全与我国人口发展形势相适应的、保障水平相当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三是聚焦人口服务能力短板,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养老资源重点向社区和群众身边集聚,将养老设施配建纳入规划、用地、用房等政策文件,以就近就便服务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融入。加快培育银发经济,实现增进老年人福祉、扩大内需消费、发掘经济新动能一举多得。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发展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进一步研究实质性、体系化的支持举措,分担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帮助育龄人群更好平衡工作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