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经济数据向好、美股频创新高,但美联储却迟迟不采取行动,三者之间的“分裂”清晰地指向一个事实——美国陷入“流动性陷阱”。 所谓“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接近零利率),此时无论货币数量如何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刺激银行放贷、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导致货币政策失效。人们宁愿持有现金,因为他们预期需求不足、或短期利率接近零,或者是通缩等。 流动性陷阱的最明显特征是:短期利率接近于零,而基础货币的波动无法转化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波动。 下面将根据这个定义,逐层分析美国的困境: 首先,全球央行正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是市场的共识。那么,向私人银行系统注入更多的流动性让利率降低了吗?答案恐怕是的。下图显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增加,因为他们是国债的“大买家”,这反过来推升主要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账户。银行流动性增加,利息就会降低。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与十年期国债利率对比) 但是,美联储的流动性驱动,对利率走势的效果根本不值一提。因为利率下滑现象不是从美联储货币干预措施之后才有的,而是从三十年前,当美国向消费信贷主导的服务型社会转变时就开始了。 (GDP、利率与通胀之间的关系) 持续疲软的经济活动导致了通胀压力下滑和更低的利率,大量的消费信贷支撑起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众所周知,美国的“借钱消费”模式很早以前就出现了。 (消费信贷激增) 基于这个原因,很难将最近几年的利率下降归功于美联储救市政策,特别是图二显示的利率下滑趋势显然在这些宽松措施之前。经济增速、利率、通胀一齐下滑的“真凶”,应该在生产力提高、全球化、外包业务和杠杆中寻找。 另一个重点是,所有过剩的流动性和人为的低利率刺激经济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看看衡量经济活动最常见的四个指标:实际GDP、工业产值、就业率,以及实际消费。 (实际GDP、工业产值、就业、实际消费) 可以看见,只有QE1对经济的提振最为明显,但也别忘了同一时段的其他事情。首先,从图二的长期GDP可看出,在经济衰退的后期,总是会出现经济增速飙升。这是因为在衰退期间被压抑的需求得到了迅速释放。第二,在2009年启动多个救助项目,如“现金购房”、“现金购车”,以及对银行系统和经济的直接救助等。 因此,美联储政策效果的真正评价应该从2010年开始,因为那时其他因素消退,美联储政策成为“镇上唯一的游戏”。但如上图所示,流动性的增加只能勉强维持经济不陷入二次衰退。随着多数经济指标走弱,美联储货币政策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减”。 货币流通速度太慢 流动性陷阱的定义也指出,因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加,以及利率过低,人们会开始囤积现金。下图显示,货币流通速度已降至记录最低水平。 (M2和联邦有效利率对比) 货币流通速度的议题是“流动性陷阱”判断的关键。如前文所述,流动性陷阱的特征就是短期利率接近于零,而基础货币的波动无法转化为一般价格水平的波动。 下面的图表显示,美联储实际上已经在陷阱中困了很久了: (GDP、通胀率、联邦有效利率) 美联储的问题是,在过去的30年里,每一次他们打算收紧货币政策,就会导致经济放缓或更糟,这又会迫使美联储再一次降低利率以维持经济。 这让美联储陷入恶性循环,每个经济周期的利率都只会比上个周期更低。短期内,这些宽松政策确实有助于经济稳定,更低的利率也增加了杠杆使用的空间。但负面影响是,杠杆持续增加对经济增速的侵蚀加重,并增加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因为美元从原来的生产性投资转移至为债务服务。直到今天,当利率降至零的情况下,美联储将不得不采取更激烈的刺激形式,希望推动经济增长,并提振通胀。 中国央行不“Care” “流动性陷阱”并非只是美联储的难题,在过去三十年里日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只靠货币政策是不可能解决经济增速问题的,持续的货币干预除了能培养下一个金融资产周期之外,几乎什么也做不了。下图显示了日本经济增速和国债收益率的关系,在过去20年里,低利率没有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 现在,流动性陷阱已经不是个别国家的问题,它已经上升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因为主要央行都在进行流动性注入。大家都想知道,除了资产价格高涨、利率压制,以及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泡沫之外,大规模注资能带来其他什么东西。 7月以来,中国是否进入“流动性陷阱”也引发热议。如下图所示,中国M1和M2剪刀差创历史新高。 IMF本月报告称,在过去五年中,中国信贷规模增长迅速,信贷存量占GDP的比重上升超过三分之一。 彭博统计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增至1.2万亿美元。这一增幅创六年来最高纪录,中资企业囤积现金的速度比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企业都要快。 但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并未进入流动性陷阱。因为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增长并不慢”,而且今年数据有一些特殊因素,比如基数效应致M2增速下降,排除后总体上仍基本正常。 央行预计,随着基数效应逐步消失,8、9月份M2同比增速将有所回升。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也认为,投资回报率和贷款利率仍远高于活期存款利率,不具备形成“流动性陷阱”的条件,也无法解释囤积流动性的动机。 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依旧非常担忧,他表示,按理论定义,中国还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但绝不可因此掉以轻心,因为一些流动性陷阱的初步特征已经显现,正在朝这个方向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