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报告确认,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天气因素”随之成为影响全球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变量,大豆、小麦、玉米、豆粕、棕榈油等期货价格近期持续上涨。粮食价格波动也对农业风险管理提出挑战,行业对推出天气指数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的呼声日益强烈。 厄尔尼诺再现 WMO在报告中表示,热带太平洋地区目前正经历厄尔尼诺,此次厄尔尼诺在2023年下半年持续的可能性达到90%。WMO预测,2023年至2027年,至少有一年会打破2016年创下的高温纪录,打破纪录的概率达到98%。 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主要表现为赤道中部和东部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该现象通常每2至7年发生一次,持续时间可从几个月到一年以上。一般认为,连续3个月以上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域的月均温高于平均值0.5摄氏度以上,就视作发生厄尔尼诺。 7月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近日组织有关专家召开盛夏(7至8月)全国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会商会,预计盛夏我国气候状况为“一般”到“偏差”,极端天气偏多,阶段性强降水、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灾害较重。此前,国家气候中心预测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今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厄尔尼诺强度可能达到中等或以上。 农产品价格大涨 厄尔尼诺会导致不同地区气候出现异常。美尔雅期货农产品小组研究称,在北半球夏季,厄尔尼诺的产生通常使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和中美洲地区出现干旱,巴西中南部和秘鲁沿岸北部出现高温,并给秘鲁沿岸南部带来降水。 对农产品期货而言,多个农业主产区气候干旱引发农作物减产预期,形成了期货市场的“天气炒作窗口”。 近期,美国中西部大豆核心产区干旱情况加重,造成种植面积及作物优良率大幅下降。受此影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豆油、豆粕期货价格近期全线飙涨。美大豆2311合约本周连创阶段新高,6月以来累计涨幅超过20%。国内期市大豆系等品种也联动大涨,菜粕、豆粕、二号黄大豆、豆油四个品种本周一全部涨停。 除了美国大豆,东南亚农作物主产区也深受极端天气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最受影响的农产品其实是印度和泰国的白糖(6749, -51.00, -0.75%)、东南亚的棕榈油,以及澳大利亚的菜籽。过去数次厄尔尼诺现象,引发了印度和泰国白糖5%至10%的单产下降,以及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单产下降。”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首席分析师田亚雄说。 天气期货箭在弦上 新一轮厄尔尼诺现象或再度推升粮食价格,对农业产业链风险管理提出挑战。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持续深耕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天气因素”,并利用“气象+期货”等创新模式助力农产品价格风险管控。 去年9月,在气象灾害频发、极端天气扰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共同发布“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旨在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对天气变化风险提供解决思路。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温度指数可量化一段时间内温度对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累积影响,是农作物生长的有效领先指标:一方面,宏观管理部门可以参考温度指数,为农产品保供稳价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者可以根据温度指数评估收获季的产量和价格,从而提前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和风险管理计划。 今年3月1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建设气候投融资研究机构,发展碳信用气象服务技术;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研发上市天气期货,开展新能源产业极端天气风险规避服务。 “当前的天气变化带给农产品供给侧的扰动更多,伴随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型发展,后期的种植收入将面临更大波动。种植者和保险公司亟待更好的对冲工具,天气指数期货的孵化意义不言而喻。”田亚雄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