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除夕年夜饭作为“团圆宴”,不仅受到家家户户的重视,更是餐饮业的风向标之一。距离除夕仅有一个月,记者采访上海、武汉、杭州等地的酒楼饭店发现,多地热门饭店大年夜的包厢早已预定一空。预定不到堂吃也不要紧,生鲜平台、超市、餐饮门店均在线上线下平台推出“预制菜类年夜饭”。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和实体超市看到,龙年春节的预制菜已经上新,众多品牌、各式各样的年夜饭预制菜定制礼盒都在热卖中。其中,淘宝平台上,一款售价500元左右的佛跳墙预制菜品的销售量已经超过了1万份。 二、预制菜简介 行业成长三十年,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众多。从发展历程看,我国速冻食品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行业已相对成熟;狭义预制菜起源于21世纪初,首先由B端放量,疫情催化加速C端渗透。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预制菜行业上游为农林牧渔业,下游渠道包括大B、小B、C端,当前由B端主导市场。 预制菜尚无国家统一定义,本报告采取中国烹饪协会定义。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截止2023年8月15日,现行预制菜标准共包含地方标准8项、团体标准54项、企业标准42项,但暂无国家及行业标准,尚无统一规范。综合考虑适用范围及发布主体权威性,此处选取中国烹饪协会于2022年6月发布的《团体标准-预制菜》定义: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预制菜主要可分为四类,依据对原料加工的深浅程度,预制菜可分为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即热食品、即食食品。业内部分观点认为狭义预制菜仅包括以肉禽、菜类、水产为原料的即烹、即热类食品,本报告除特殊说明外,均选取广义预制菜作为研究对象,即将速冻面米、速冻火锅料、即配净菜、即食类方便食品等均包含其中。 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中市占率较高的细分产品主要为即热类和即烹类,主营即烹领域的预制菜企业数量最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1年即热类和即烹类预制菜的市场规模分别为2800亿元和2600亿元,市场份额分别为51%和47%(基数不含即食品类)。而根据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榜,主营即烹类/即配类/即食类/即热类产品的企业分别占44%/25%/17%/14%。 三、行业情况 (1)中国的预制菜产业链 产业链由上游的原材料供给,中游的工厂加工处理,以及下游的B端、C端消费者串联而成。预制菜产业链上游主要为食品包装加工制造企业和食品原料来源和食品初加工企业(禽畜水产养殖屠宰企业、农作物种植企业、米面粮油和蔬菜初加工企业,以及调味品制造企业等),上游养殖、种植等标准化程度高的企业参与预制菜生产可有效降低成本。产业链中游主要为预制菜加工企业,以净菜、半成品菜的生产加工为主,可以分为自产自销的预制菜企业和委托代工生产预制菜的企业,常以冷链物流配送至下游。产业下游主要为各类消费端口,如经销商和线上电商等。 (2)行业规模:万亿级市场,C端渗透较低但占比逐步提升 近年来,预制菜行业发展迅速,19-22年CAGR达20%,渗透率(预制菜市场规模/餐饮市场规模)相比日美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根据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19-22年CAGR近20%,发展迅速,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此外,相较于日本和美国,中国预制菜市场的渗透率较低,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中国经营报,《中国烹饪协会五年(2021—2025)工作规划》提到,至21年国内预制菜渗透率只有10%—15%,预计在2030年将增至15%—20%,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而美国、日本预制菜渗透率已达60%以上,中国预制菜产业仍有较大扩容空间。 四、投资分析 东兴证券表示,预制菜能够帮助餐饮企业降低人工和房租成本、提高效率,提升餐品的标准化。我国预制菜行业渗透率仅为10%-15%,相较于美国、日本的60%以上尚有巨大增长空间,正处于蓝海阶段。 国海证券认为,预制菜行业在B端降本增效以及C端消费习惯变革的推动下,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目前行业仍处于渗透率初期,未来仍可加速成长。预计2026年预制菜行业规模有望超4000亿元,2021-2026年复合增速达到15%左右,其中B端预制菜规模超3000亿元,C端预制菜规模超10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