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要面临监管的问题,如果一个行业的发展跟不上监管,势必对这个行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将会形成“灰色”地带,或对行业的发展带来停滞状态。
上一篇文章《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和发展》提到:“金融衍生品是当今全球金融市场中的高端产品,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的金融产品。历史发展证明大国崛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全球定价中心的确立。金融衍生品市场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虽然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考虑到未来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最重要的战略举措之一,我们要抱着既完善又发展的态度来解决历史上遗留和要面临的问题。本文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当下的监管体系进行梳理。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和面临的问题
1,证券市场环境阻碍了金融期货的发展和普及
日本的渡边太太喜欢炒外汇套取利差收益,韩国的大妈喜欢做股指期权,中国的大妈只喜欢买黄金。也由此可见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普及度依然不高。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主要集中在散户居多,专业知识和认识性不足,最终阻碍了金融期货的发展。无论在哪个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一定给投资者提供低门槛的套期保值的金融交易产品。而这些金融产品多数为衍生品。但除了商品期货市场,很遗憾,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场内对冲工具只有:股指期货、50ETF期权、300ETF期权。股指期货曾在2015年的股灾下,被一些“不懂装懂”的股民非要“一棒子打死”的态度谩骂后,目前的参与门槛较高。最终导致低门槛的套期保值的金融交易产品较少。我国应在总结商品期货运作多年经验的基础上,推出较低门槛的金融期货产品和准入制度。另外,鉴于目前的现状,我们应大力“去散户化”发展机构参与度,让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士,由此也可以让市场从“追涨杀跌”“大起大落”变为稳健成熟的市场。
2,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态度过于保守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不难看出政府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积极鼓励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初衷,以及国有经济参与期货市场是有据可依的。但近年来一些央企在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出现过多次巨亏事件,导致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态度过于保守。比如,2008年受高盛宣称油价将冲上200美元/桶的蛊惑,东方航空爆出在国际市场因套期保值巨亏62亿元,几乎将政府此前对其70亿元的注资吞掉。中信泰富因澳元套保损失约186亿港元、深南电因操作石油衍生品合约导致巨亏、中国国航燃油套保合约损失21亿元、中国远洋购入远期运费协议导致亏损近40亿元。对于这些事件,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砖家”只会谩骂说“不会套保”等等。其实导致这类现象的根本性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市场到监管再到套保各个环境都存在不足。这也是我国为什么推出“原油”“铜”“铁矿石”等国际品种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很好地诠释了大力发展我国本土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要性。而在这几年国内的期货市场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保险+期货”业务,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其为工具服务“三农”。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产业信息的不对称性
今天,信息经济学逐渐成为新的市场经济理论的主流,人们打破了自由市场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的假设,才终于发现信息不对称的严重性。目前国内产业信息依然处在各大机构和媒体的“商业活动”中。为避免得罪一些机构和媒体本文不多阐述各类网站和媒体,但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钢铁行业还是农产品还是化工产业,很多产业信息媒体网站靠“付费”和“会员”来进行商业活动。在终端软件方面,Wind依然是行业的NO1,客户包括中国绝大多数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银行和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主要是针对机构客户,而对个人类投资者高昂的费用基本上被拒之门外了。
4,财经媒体“高盛般”文章泛滥
国内的多数财经媒体往往喜欢“唱多”这就好比是高盛,作为本国的财经媒体甚至比高盛还要恶毒。十几年以来的臭毛病从来没有改正过。
如上图所示,这是笔者发文当日随便一个“股市圈”网站的首页截图,夸张和诱人的标题,无处不在。这类财经媒体365天天都是这样的文章,为什么有这类文章的存在?存在即合理,在我国很多投资者“涨了就是好”的心理从来没有变过,反之如果要是写一篇看空或者说是“风险警示类”的文章就会被人唾弃被人谩骂。比如,我在2015年4月份我最早在我的群内提示“A股杠杆太高,这在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市场是可怕的,一旦下跌就会出现踩踏风险”结果被人谩骂,反倒说我的忽悠。结果大家看到了“2015股灾”就这样诞生了。再比如2019年4月份笔者在新浪撰文“股市大盘有点警惕回落”结果同样说我是忽悠,反被举报。结果从那时候一直跌到了去年3月。再比如中信发文某个股有点高,结果同样被谩骂。所以,有时候想想“骗子和忽悠多是因为傻子太多”这句话是个现实。财经媒体界这类“渣男”很多是因为“渣女”的心理需求而已。
5,法律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规范金融衍生品的正式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证券法》是该领域最高级别的法律,但是现有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并不是根据《证券法》来制定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体系,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培育,发展和监管不能很好地提供法律上的支持。2006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开始组织各方面力量进行《期货法》的起草,至今尚未出台。2017年5月2日,制定期货法被列入预备及研究论证项目。2021年4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据介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将于4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期货法草案将提请此次常委会会议初次审议。我们期待《期货法》尽早的出台。
6,自律监管的职能亟待加强
在上一篇文章《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和发展》提到:“美国期货业协会(FIA)近年来的影响力已渐渐超出了美国国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期货协会组织。”我国需要重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非官方监管和行业自律。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体系的行业自律组织,包括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等。其设立的法律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由于该条例的管辖范围较为宽泛,对行业自律组织显得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我国自律监管的功能还未真正发挥出来。
7,分业监管导致监管部门之间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
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由于金融业出现了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的趋势,我国原来的分业监管体制也需要过渡到集中监管体制上来,提高监管效率。中国银监会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衍生品交易业务的监管机构,但同时对除证券,期货,保险外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进行监管,这意味着基本将银行业和部分从事金融衍生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归入了银监会。
二,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演变
1,分业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时期(1992-2004年)
1992年10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将证券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开始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监管。1993年推出了股指期货,1995年2月在国债期货市场出现了“3.27”事件,国务院及时叫停了国债期货。199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外管局叫停了外汇期货。至此,基本上原先对金融衍生品的尝试全部失败。
2,分业监督体系逐步成熟时期(2004-2017年)
2004年,银监会发布了《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银行与机构客户开展衍生品交易做出了具体规定。2005年国务院对《证券法》进行了修订,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奠定法律基础。2006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开始组织各方面力量进行《期货法》的起草,至今尚未出台。2007年3月16日,国务院出台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及配套管理办法,首次对金融期货做了明确定位,为金融期货的推出提供了法规支持。
3,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混业监管迈出第一步
2017年,十九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金融业全面从严监管,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重大金融风险的总基调。随后,定位为金融监管最高机构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稳会)成立。混业监管迈出第一步。
三,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行监管体系
1,中国金融衍生品监管架构
2,中国场外金融衍生品监管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主要包括:利率互换和远期利率协议,人民币外汇掉期,债券远期,资产支持证券等。主要由银行等机构参与,对其监管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外汇管理局负责,同时银行业协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其进行自律监管。
|